記者會活動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記者會

《偏愛自己 頭痛不要來》 台灣頭痛學會記者會

偏頭痛對不少人來說並不陌生,但多數民眾常誤認其僅是「症狀」,而忽略偏頭痛其實是可治療可預防的「疾病」。國內約有200萬人罹患偏頭痛,其中又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該族群同時也是社會中堅階層。部分患者偏頭痛發作時,可能痛到須為此請假休息。但因多數民眾對偏頭痛認知不足,導致患者因頭痛須請假時,還得擔心遭同儕、同事誤會裝病偷懶,使患者承受著生理與心理的壓力,陷入偏頭痛加重的循環。為提升國人偏頭痛意識,台灣頭痛學會特別於110年9月3日舉辦『偏愛自己頭痛不要來』衛教記者會暨全國繪畫比賽頒獎典禮,會中邀請到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理事長、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嚴鋒秘書長、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暨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劉子洋醫師,一同分享偏頭痛超前部署預防守則、學會千人認知問卷調查結果,並進行繪畫比賽得獎者頒獎典禮。 本次記者會由資深媒體人洪素卿做為主持人先概述今年頭痛學會執行之成果;接下來由王嚴鋒秘書長分享疫情下偏頭痛惡化之變化數據、學會千人認知問卷調查結果,並分享今年的全國偏頭痛繪畫比賽成果;劉子楊醫師接續分享今年學會首辦台灣偏頭痛關懷週之內容,包含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我的偏頭痛美學串聯活動等,跨界合作藝人佩甄、百萬粉絲圖文插畫家H.H先生,希望打破以往大眾對衛教沉悶生硬的印象,以貼近潮流的方式來呈現偏頭痛衛教議題。醫師提醒,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恐令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靠這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期望藉簡單好記的口訣加深民眾印象,及早治療偏頭痛,改善生活品質。

7家電視台,7家報紙,2家雜誌及129家網路媒體

2021年09月01日
星期三

記者會

2021《響應世界多囊腎關注日- 攻略多囊腎 人生逆轉勝》記者會

據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統計,我國洗腎人口已超過9.2萬,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民眾普遍認為洗腎的元兇為飲食習慣或糖尿病,但不知約有2-3%的洗腎病患,是因遺傳疾病—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簡稱「多囊腎」、俗稱「泡泡腎」)所致。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有五成機率遺傳給下一代,發病率幾乎高達百分百。發病後,腎臟異常增生大量囊腫(俗稱「水泡」)。這些囊腫會隨著疾病進展慢慢變大,造成腎功能快速下降而洗腎,台灣臨床研究發現有PKD1突變基因的台灣多囊腎病友約52歲(中位數)就邁入洗腎病程,相較於一般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67.3歲才洗腎,足足提早15年! 國多囊腎發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這五大常見症狀。黃道揚醫師強調,多囊腎不只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甚至導致腦中風及死亡!若出現上述五大症狀,應盡快就醫,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四種診斷檢查。透過影像確認腎臟囊腫增長情況,判斷未來疾病惡化速度;藉由血液、尿液評估腎臟功能;若腎臟惡化快速者,更可透過基因檢查掌握致病基因型,調整後續療程規劃。也綜合多囊腎的流行病學特性,『具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是因不明原因腎衰竭而洗腎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一定要至腎臟科進行相關檢查。 過往多囊腎治療可說是「無藥可治」,患者僅能透過飲食控制及多喝水等方式,延緩病程進展。青壯年患者確診後,不僅擔心十幾年內就要洗腎,工作及生活品質還受到劇烈衝擊;高遺傳機率的特性也往往讓結婚生子計畫延宕甚至取消,衝擊患者的自我實踐與人生規劃,更有高達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 所幸,今日已有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此款突破性的藥物可以直接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望守住患者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改善全身併發症。患者也因為看見治療希望,醫囑配合度大幅提升,對於身體與心理健康都帶來正面改善。多囊腎口服藥物讓患者看見疾病控制的希望,整體而言,治療積極度大幅提升,高風險族群也越來越積極篩檢。

3家電視台,5家報紙,1家廣播及102家網路媒體

2021年04月21日
星期三

記者會

202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記者會

每年4月24日是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世界腦膜炎日」,今(2021)年宣導主題為「對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首重『424』防疫要超前」,邱南昌理事長發布2021年最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台灣流行病學數據、近期個案案例與『424』預防衛教口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旦流行,近5-10%的無症狀帶原者,又以青少年為多,恐造成校園、軍營的群聚隱憂。台灣也曾於97年與106年發生過兩起校園群聚、軍營群聚,儘管確診個案零星,然近千人須進行預防性投藥,造成民眾恐慌與高昂的社會成本。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延燒,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呼籲民眾,留心『4』大症狀,及早發現及時就醫。『2』招預防要牢記,預防勝於治療,防疫超前部署保護力,才能遠離『4』大併發症! 由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林千裕主任分享近年兩起個案病例,5歲女童一經確診,立即遭受嚴重腦膜炎敗血症侵害,顯示疫苗預防之重要!呼籲國人與廣大家長,『424』口訣定要牢記,對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防疫要超前部署,嬰幼兒健康不能僥倖!

2家電視台,5家報紙,1家廣播及98家網路媒體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

記者會

2021年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記者會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高致命性、低存活率,且最難以治療的癌症之一,屬於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每年約800人新確診。發病後,骨髓會大量增生未成熟的血球,導致造血功能異常。由於病程惡化快速,病患確診時往往已有生命危險,需立即住院治療;若不治療,平均存活一個月。 為了幫助患者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學會在4月21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前夕,喊出「『急』刻救援 『髓』機應變421」口訣,提醒民眾莫名出現臉色蒼白疲倦、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4」大症狀,不可輕忽!應盡速至各大醫院內科或血液腫瘤科進行血液及骨髓「2」種重點檢測,若確診「1」定要至血液科就醫。為提升大眾對此嚴峻疾病的知曉度,學會今(19)日起在臉書推出置換大頭貼框活動,並與知名圖文創作者—八耐舜子及漫畫家醫師阿毛合作,透過趣味性漫畫,幫助民眾快速、深刻了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提供患者與照護者系統性衛教及就診資源,學會成立「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提供症狀、治療、日常照護全方位資訊。網站還有就醫地圖,統整全台專門照顧此症的醫師名單,讓民眾可以一鍵掛號、快速獲得醫療協助。 學會也公布我國史上最大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回溯研究結果。分析長達15年、國內最具代表性三大資料庫中近萬筆新確診患者數據,成功解密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研究證實,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過去標準治療僅有化療,身體機能差的患者無法承受化療,是最大的治療瓶頸,此研究分析發現,這類病人存活期僅有短短四個月。 隨著多款標靶治療陸續問世,醫師可參照學會最新發布之「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依照患者年齡、是否有共病、過去病史、突變基因等,打造個人化治療,大幅提升患者存活期、避免復發。儘管我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成績優異,但放眼國際,我國可用之標靶藥物種類仍有限。學會也為病患請命,期盼政府加速新藥核准及健保給付,幫助更多患者獲得更適切治療。

6家電視台,3家報紙,1家雜誌,1家廣播及98家網路媒體